当前位置:首页>洞见>新闻中心
把工作证扔地上是个什么「企业文化」?


作者:熊伟--同心动力咨询经理      来源:同心动力管理V视角(ID:topduty)


最近,昆山某电子厂上了头条。在新人培训时,工作人员把要发放的员工证件随手扔在地下,员工被叫到名字后蹲在地下捡起来,致使新员工感到不受尊重,随后大批员工离职。

进入正题之前,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个特别尊重员工的案例。

北京时间2019年7月4日,刚刚带领猛龙队夺得队史首个NBA总冠军的球星卡哇伊·伦纳德在与湖人、快船会面之后,乘坐枫叶体育公司(猛龙的母公司)的私人飞机从洛杉矶飞抵多伦多洽谈新赛季合作的可能性。多伦多万人空巷,得知消息的球迷站街围堵酒店,当地媒体直接安排直升机全程跟拍。

加拿大著名地产商Condo Store Realty Inc的总裁Simon Mass表示,如果伦纳德今夏选择和猛龙续约,将会在多伦多为他免费提供一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公寓。

另一家房地产公司更是高调宣布,如果伦纳德愿意留下,并续约五年,那么他们愿意承担伦纳德的所有薪水。

多伦多市长John Tory说道:“我愿意做任何需要我补充的事来确保小卡(伦纳德)留在多伦多。我甚至能这么说,如果在系列赛结束后,小卡想要竞选市长,我愿意放弃我的工作——不过我不认为他会喜欢这份工作,但是我愿意做任何有利于他留下的事。” 

同样是对待要签合同的新员工,这差别也太大了。我们能说昆山那个电子厂的企业文化是渣,不懂得尊重员工,而枫叶体育公司(猛龙的母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好,特别能尊重人吗?

我们不应该这么理解企业文化。

提到企业文化,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只会与华为、阿里、谷歌、奈飞这样知识型工作者为主的企业产生关联,再或者是那些高大上的国有企业墙上的大字。对于在流水线上的厂工,对于工地搬砖的民工,对于黑煤窑的矿工,企业文化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管理着一群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员工的企业主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还有意义吗?

1、企业文化与文化管理

组织文化权威埃德加·沙因先生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为:群体(企业)在解决外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习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设,因为它们运转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直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我们这儿做事的方式”。电子厂也好,NBA也好,华为也好,谷歌也好,肖申克也好,青瓦台也好,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不少管理学者提到企业文化必提华为或阿里,好像他们的企业文化是最先进的、最优秀的、最值得去膜拜和学习的。

从外部对标来看,企业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从组织内部来看,每个企业都有适合或不适合本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促进或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我们称之为文化管理的水平有所差异。

文化管理(Culture Manage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管理学家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于1982年合著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是与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清华大学张德教授认为,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学说和理论,是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工作的管理模式。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以及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文化管理有着超越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2、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

华为的价值观“以奋斗者为本”名扬天下,阿里巴巴的“快乐工作”深得人心,为什么黑煤窑和中低端电子厂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问题就在好多的工人们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经济人”假设仍然畅行无阻,还远没有陷入困境。

不管是博古论今的管理学者,还是愤世嫉俗的键盘侠,太多的目光都在关注任正非、马云、刘强东或者张一鸣,以及他们企业里上学985,上班996,拿着高薪、喜欢发表言论的员工那里。好像那些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工作,一年才能回一次家,造成无数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劳动人民不存在一样。他们其实是更需要被管理学者和社会舆论关注的人。

不少人认为,管理这群工人不能太客气,太好商量就矫情,往地上扔工作证是管理的艺术,也叫“杀威棍”,目的是从你拾起员工卡的那一刻开始,就贬损你的人格和意识,这样日后才能进一步蹂躏你们的精神,剥削你们的血肉。而且这也是一张过滤网,凡是愿意低头弯腰去拾起员工卡的,都是潜在的可塑造的奴隶,而拒绝弯腰的刺儿头,自然在这个环节就淘汰掉了。

3、文化导向与战略因素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近代管理理论奠基人巴纳德在其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中谈到,“如果我们考察某一时间存在的任何一个体系、一组条件或情况的集合体,就会发现它们是由一些要素、部件或因素组成的。如果我们从(而且只从)实现一个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体系或情况的集合体,就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和部件分为两类:一类因素或部件是,如果没有了或改变了它们,而其它因素或部件不改变,目的的实现状况也会改变;另一类是其它的、不会改变的因素和部件。第一类常常叫做制约因素,第二类则叫做补充因素。”

这段晦涩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并不复杂,为了一个目的,在一个体系中的诸多要素中,改变某个要素,可以帮助实现目的,这个要素就是制约因素,也称战略因素。

上文提到的球星伦纳德对于猛龙队来说就是绝对的战略因素,缺少伦纳德的猛龙队大概率在季后赛是干不过凯尔特人的一众将士。如果当时伦纳德把猛龙总经理的工作证扔地上,猛龙总经理也得乖乖地弯腰捡起来。

任正非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人才和奋斗者即是华为的战略因素,华为的企业文化自然就是“以奋斗者为本”,或者说“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管理方式是与华为的发展相匹配的。

同理,靠政策生存的组织,战略因素是权力,文化导向是官本位、是拉关系、是言听计从。以资本为战略要素的金融机构,文化中往往透着冷漠,更看重冰冷的金钱和数字。靠营销生存的组织,文化的中心是努力工作和尽情玩乐。

在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里,员工们并没有特殊的技能,几天培训下来就能上岗,而等待就业的年轻人无穷无尽。员工就成了非战略因素,也就不会成为企业要去关注的中心。

是不是以低端劳动者为主体的企业就不要“以人为本”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4、贡献意愿与长期绩效

巴纳德将组织定义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组织的活力在于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巴纳德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人视为组织的战略因素。

以知识型劳动者为主体的企业将人视为组织的战略因素很好理解,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什么也必须把人视为战略因素之一呢?不是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在等着吗?

迪尔与肯尼迪说过,当文化发挥作用时,它能够在成员中创造不同凡响的忠诚,而且在追求共同目标时能够形成不同凡响的努力,而这又会导致长期的卓越绩效。

粗暴和贬低是激发基层劳动人民最好的方式吗?短期来看可能问题不大,但长远来看,拥有相对稳定的熟练工人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总是有益的。在企业低谷的时候,良性的企业文化能创造不同凡响的忠诚与努力。

在用工荒的年景或者在某些技术工种变得紧缺的工厂里,不装空调就招不到人已经是普遍现象,甚至还有工厂为了留住年轻人,在工厂实行wifi全覆盖,允许加工间隙让年轻人玩玩手机。

从长期视角来看,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都是有必要的,只是与知识型企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以人为本”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此时的“以人为本”当然不能仅理解为体贴员工,为员工谋福利,以及强调员工的参与,而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去激励员工和激发组织活力。

如何去激励和激发劳动群体里被忽视的大多数,让他们有尊严、有效率的劳动和生活,期待更多企业主和专家学者们能关注和解决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