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洞见>新闻中心
保持活力的「熵」业机密


作者:谭宇军--同心动力高级咨询顾问      来源:同心动力管理V视角(ID: topduty)


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定律:熵和熵增原理,熵是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增原理的文字表述为: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听起来非常抽象的熵增原理,它是物理化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化学家阿特金斯曾将它列为“推动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它虽然是物理化学定律,但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电脑和手机会越用越慢,越来越卡;一个组织往往会随着成员的增加变得低效,越来越难管理,这些现象都可以用熵增理论来理解。


要理解熵增理论,我们首先要清楚三个概念:熵、熵增和熵减。


“熵”就是事物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的熵值越高,说明这个系统越混乱。


“熵增”则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走向灭亡的自然过程。比如物品的老化,生命从出生到生长到成熟再到衰老和死亡,一个企业从创建到成长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等等。


“熵减”则是指一切与“熵增”做抵减的动作和过程,也就是对抗熵增的过程。如对物品的保养,通过努力的锻炼和规律的生活来延缓衰老,企业通过变革与转型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等。不断的“熵减”行为会反向抵减生命趋向衰老、死亡的速度。


熵增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但其结果往往不是人们所期望的,比如水果腐烂坏掉是熵增的过程,但人们往往希望水果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新鲜,生老病死是熵增的自然过程,但人们往往希望能够不断地延长寿命甚至实现长生不老。虽然熵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来延缓熵增的进程。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著作《生命是什么》中也说道:“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华为也把“反熵增”作为一条重要的底层逻辑指导自身在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的决策。


那么,从个人和组织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抵抗和延缓熵增的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熵减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好奇心,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果金提出了“反熵增”理论,并因此在197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理论指出:


熵增定理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所以反抗熵增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流动的开放系统。他将这个开放系统命名为“耗散结构”。


这个理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深刻的体验:当我们处于一个门窗紧闭的房间时,很快就会感到沉闷难忍,这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当我们把门窗打开时,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耗散结构”,使房间和外界有了空气的交换流通,从而实现了“反熵增”,人们的感受也不会那么沉闷了。因此,保持开放是抵抗熵增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朝时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加速了系统内的熵增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清朝的政治黑暗腐败、经济逐渐衰落、科技毫无进步,而在1978年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学习,在竞争与合作中我国的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强,赶上了时代的发展进程。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放空自己,做好吸收新事物的准备,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往往是“成长”最快的时期,无论在语言、身体动作、社交方面都是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婴幼儿就像一个空空如也的杯子,往往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遇到新奇的事物都会去一探究竟或者模仿,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的杯子也慢慢变满,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动力就会降低,系统熵值也因此变大,个人的成长也就慢慢停滞了。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放空自己来让自己有吸收新事物、新知识的空间和动力,从而实现持续的成长。


光吸收了外界的能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外界的物质与能量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可以用物理学的“做功”来理解,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整天只知道吃喝,而不积极进行锻炼的话,那我们得到的往往只是无用的脂肪和肥肉,而通过锻炼这一“做功”的过程才能转化成充满力量的肌肉。我们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同样如此。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的“习”就是不断的做功和练习,如果我们学到某项技能后就将它束之高阁而不经常拿出来练练,往往会变得“手生”,这就是熵增的结果,学到的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就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结果往往就是由此造成的。因此,组织和个人要保持“负熵”就要不断的做功,不断地折腾,使从外界吸收到的知识和力量转化成自身的结构和能力。


纵观历史长河,很多君王在年轻或执政初期往往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但到了晚年很多明君会变得贪图享乐,甚至昏庸无道,很难做到善终,组织也一样,很多组织在创建初期充满活力,动力满满,但随着一些成就的取得和组织的扩张,也会变得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出现官僚主义、部门墙等现象,创新和效率都大不如前,这些都可以理解为熵增的过程及其造成的结果。


因此,当我们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对抗熵增往往更加困难,它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忘记以前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否定的是一个曾经无比成功的自己时。


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和喙开始老化,翅膀也会变得十分沉重,在旁人看来,这时的老鹰也许只有等死一条路可走了,其实不然,处于这个阶段的老鹰往往会尽全力飞到山顶筑巢,然后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老喙完全脱落,然后等新的喙长出来。之后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爪子上又长又老的指甲一个一个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老化的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为新的羽毛提供生长空间....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让老鹰实现了熵减,获得了新的生命。


全球IT巨头IBM公司已经在这个世界存活了1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而IBM成功的秘诀之一正是不断的转型和变革,不断地否定自己以前的成功来降低自己的系统熵,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第二是不断打破平衡,平衡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舒适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舒适区看似美好,系统的熵却正在这美好的表象下慢慢增长着,而一旦增长到一定程度,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


自古以来,盛极必衰的故事反复上演,唐朝在天宝年间到达鼎盛,却也在这个时候迎来了安史之乱,走向了衰落,清朝的乾隆时期同样如此,因此保持竞争的状态,不断打破平衡的状态是抵抗熵增的重要方面。


梅西和C罗是当代足坛的绝代双骄,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也长期保持了巅峰状态,统治了当今足坛10余年,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保持了如此长久的统治力呢?除了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外,强有力的竞争者也让他们不断自我鞭策和进步,让他们抵抗了身体的老化甚至实现了“逆生长”。


“鲶鱼效应”同样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而从龟兔赛跑的故事和歌词“无敌是多么寂寞”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当一个人没有竞争的状态时,他就很难找到目标或动力继续提升自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也许我们很难逆转“熵增定律”这一强大的自然和历史规律,但通过我们的主观努力来对抗熵增,延长生命的长度、提升生命的质量,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