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洞见>新闻中心
在越来越“短命”的时代,企业如何“长寿”?


作者:咨询专家——谭宇军      来源:同心动力管理V视角(ID:gh_a8d6397af2c5


阿里巴巴的一条愿景是“活够102年”,很多人对此很摸不着头脑:按照阿里现在的规模和发展态势,“活够102年”似乎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目标,而且跟业务、客户、员工、股东毫无关联,为何还要作为公司愿景呢?


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愿景还真的很有深意。如果你是马云,现在规模大了、业务牛了、钱花不完了,你的愿望会是什么?不就是希望自己的事业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嘛!秦始皇、汉武帝想长生不老就是一样的道理。张三丰能成为武学宗师,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功和境界高,有智慧和胸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活得长。所以,长寿对于人和企业来说确实很重要,马云将“活够102”年作为企业的愿景,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而且,企业要做到长寿,还真不容易。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在过去50年里,世界上企业的平均寿命从55岁降到了32岁。


看到这个数据后心里不由地产生了疑惑:随着时代的的发展,我们市场环境、设备、资金、人才、制度等要素无一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什么企业却越来越“短命”了呢?


细细想来,笔者认为是以下两个因素导致了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
越来越看不懂的世界;
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1、第一个因素:外部环境


1989年,崔健有句歌词唱得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近20年前,崔健就发出了那样的感慨,到现在估计他已经无力“吐槽”了。现在一谈到外部环境,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清一色的让人头大的词汇,我们大部分人对这样的词汇都会持排斥甚至否定的态度,然而现实世界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十几年,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问候不用打电话发短信了、出门不用带钱包了、手机电脑不用打字了、汽车逐渐不用人开了......以前不识字会被称为“文盲”,到了现在,不会上网成了新的“文盲”,处在落后的位置和被“淘汰”的边缘,作为个人,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是无意识和难以感知的。


企业和人一样,同样需要不断地去适应那个永远在变化,在这个变得越来越快的世界才能生存下去,否则,现实的车轮将无情地从我们身上碾过,就如碾过柯达、诺基亚一样。


2、第二个因素,竞争


都说商场如战场,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全方位的,供应链、产品、渠道、成本、营销、售后服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导致全面的溃败,而且我们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元化:以前沃尔玛的对手是家乐福,现在淘宝和京东加入了战局;康师傅的对手也不再仅仅是统一,还有美团和饿了么。对手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强。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现在看来,他已经做到了,这就是一个“如果你不改变自己,别人就会改变你”的时代,要生存和发展,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低的价格和更无微不至的服务,战争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容不得半分喘息。


仔细琢磨,这两个因素也是相通的,愈发激烈的竞争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正在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使得助推社会发展的力量愈发强大,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如果一步没跟上,可能就会被落得越来越远。


我们确确实实是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每天都有无数的新事物涌现,让我们目不暇接,很刺激,但对于企业来说,也很危险,稍有懈怠或者不慎,等待我们的也许就是万丈深渊。


前段时间,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了一句颇能引发大家共鸣的话:“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诚然,时代是无情的,但却是有规律的,如果能掌握时代的规律,那我们就能驾驭这个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如果无视甚至排斥时代的规律,等待我们的结果无疑是淘汰出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时代的规律,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甚至引领新的时代呢?


(1)保持忧患意识和适度焦虑


古语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国家、企业、个人无不如此。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简单,但里面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况且,我们的对手已不再是慢吞吞的乌龟,更有可能随时随地地冒出来。如果企业沉浸于龟兔赛跑的自我幻想中,结果很可能是被某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老虎吃掉。


现在都说是“焦虑”的时代,社会上充满了焦虑的情绪,其实适度的焦虑是可以让我们保持学习和改变的动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问题和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焦虑感和警惕感来寻找自身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风险,防微杜渐,保证企业健康、有活力地发展。


(2)、对新鲜事物和外部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


众所周知,小孩子因为对外部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能够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手段,中老年人因为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性而获得了生命活力。对于企业来说,保持好奇心同样是获取新信息和保持活力的重要方式,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已有的成熟产品上而对新鲜事物充耳不闻。


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Steve Sas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当他拿着当时只有一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给高管展示时,对方答复道:“这玩意儿很可爱,但你不要跟别人提起它。”于是,当时的巨头柯达遗憾错失了一款未来将引领光影像行业发展的产品,并一步一步走向没落。


可口可乐的发明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一次小小的意外也可能创造出国际性的产品。


清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致使我们落后挨打100年,沦为他国的半殖民地,而新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帮我们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两段截然相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对外界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向外部世界,见贤思齐,见能思齐,才能获得发展和进步。



(3)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敢于承担风险


现在社会上人人都在喊创新,但真正到了做上面,企业们却往往发现无从下手。这往往是没有用心聆听用户的声音所导致的。如今的客户需求日新月异,很多企业会抱怨用户的要求越来越多,殊不知对用户需求的无视和抱怨会导致企业失去创新的灵感,因为基于用户需求上的创新往往能成为企业产品的重要卖点和商机。



20世纪50年代,松下电器生产的电熨斗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畅销不衰。但到了80年代,熨斗的销售状况越来越差。为了改进产品,被称为“熨斗博士”的电熨斗事业部部长岩见宪一请来数十名不同年龄的家庭主妇座谈,请她们对松下公司生产的电熨斗提意见,挑毛病。


座谈会开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人发言,后来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大声说了一句:“使用熨斗时电线拉来拉去太麻烦了,要是后面不拖一根电线就好了,那样熨起来会更方便。”这话立即引起了一阵哄笑。电熨斗嘛,就是要用电的熨斗。没了电线,这电从哪儿来?在场的人听了都觉得好笑。


但岩见宪一听了并没有笑,他的神经仿佛被重重地刺了一下,眼前豁然明亮,他情不自禁地将桌子一拍,大声叫了起来:“妙!好主意!不要电线的电熨斗。”不久,松下公司成立了研制无线电熨斗的攻关小组。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尝试,他们终于发明出了无线电熨斗,这款无线熨斗也成为日本当年很长一段时间的畅销产品。
苹果公司也是洞察了用户对手机的审美和操作便捷的需求,研发出了颠覆手机行业的iphone,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这就是用创新向世人喊出了自己的宣言:“这才是你们应该拥有的手机!”一举奠定了自己在行业里的地位。


创新确实要承担较大的风险,甚至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但只有敢于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可以说社会的一切进步都是在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中创造出来的:面对茫茫的海洋和未知的旅程时,哥伦布如果退却了,那么巨额的财富和伟大的成就将与他擦身而过。



国内手机巨头华为公司同样认为:不冒风险才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创新,持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创新是华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4)、走出舒适区,敢于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和改变确实是很困难的一个过程,因为过往的做法往往帮助我们取得了现在的成就,而且我们很难看到自身的短板和缺陷。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企业和人一样,很多固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当这些习惯造就了之前的成功时。


但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资源和经验很容易被新的成功法则所替代,如果我们一贯固守过去的成功和经验,江山易主只会是时间问题。而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挑战时,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激烈。年迈的雄鹰需要获得重生,往往需要拔毛断喙,这就是在获得成功之后用于否定过去的勇气。


美剧《越狱》的男主角Michael假死后,其墓碑上刻了这么一句话:“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欲变世界,先变其身)”这句话给企业家的启示是:企业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随波逐流或者紧紧守住自己的舒适区,更应该积极改变自我,进而成为改变环境、引领行业和世界的积极力量。


达尔文说过:“自然界生存下来的,既不是四肢最强壮的,也不是头脑最聪明的,而是有能力适应变化的物种。”企业要战胜环境,就必须不断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而驾驭环境,达到了这个境界,环境和变化将不再是我们的对手和挑战,而将成为助我们基业长青的动力与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