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咨询专家--董朝 来源:同心动力管理V视角
“企业文化”这个词几乎人人听过,但很多人不能表达清楚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专家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也存在诸多版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却难以达成共识。其实,企业文化里面,潜在一些隐性知识,正是这部分隐性知识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文想探讨的是,管理咨询机构有责任将企业文化简单清晰化,让更多的企业或个体对文化有明晰的认知。而文化咨询工作本身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更有效,文化咨询本身是否存在隐性知识,这就是本文提到的文化咨询“软硬件”。
1、何谓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隐性知识的特征
隐性知识普遍具备以下特征: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
➤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3、文化管理咨询的“软硬件”
一些企业再着手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寻求第三方咨询机构的协助,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不自己着手实施。事实证明,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部,却缺少企业文化部,他们选择人力资源自己做,企业文化外力做。
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积累越来越多的时候,企业文化的作用就越来越显得明朗起来,之前忽视文化的一些企业,越来越觉得文化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他们想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想用文化带来管理的提升,推动组织的变革,凝聚团队共识,真正的为企业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因为客户清楚,管理的本质还是管人,强力的管控及制度的约束会使企业失去活力。
但是,企业文化咨询真的仅限于此吗,或者说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究竟做什么,很多企业并不清楚,那么企业文化咨询项的内容究竟有没有固定的结构组成?到底是什么结构?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也就是说,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对文化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和清晰的认识,这是大部分企业所处的状态。消费行为的基础就是存在需求,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在购买的之前,还会针对商品的特性、价格等要素进行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文化管理咨询也是这样,前期会有商务谈判、项目竞标等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客户前期的选择过程。
那么,客户在选择咨询机构招投标的过程中,也就是货比三家的过程,看看到底这些机构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他们能够带来的这些东西,是不是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也就是对症下药的过程。
如果将咨询公司比作医生,将企业比作患者,医生的诊断和药方能否治愈患者的疾病,事先并不知晓,患者会根据医生的名气、治疗的经验来选择相信他,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他们自身完全没有判断能力,只能选择相信。
这里注意一点,医疗行业和咨询行业的成熟度并不在一个水平,如果说医疗行业发展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那么,咨询在中国也就几十年的发展,所以基于这个角度,客户选择咨询机构的理性因素会更少,第一会尽可能选择名气大,规模大的,第二可能会选择价格低廉的,第三,可能才会真正从咨询机构的方案中,尽可能的窥探出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今的商品市场,已经非常透明,利润很低,比如电子产品,手机生产商,都在拼配置,顾客对于哪款商品什么样的配置一清二楚,在品牌影响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肯定会选择硬件配置相对较高的手机。这放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两个企业,一个是乐视TV,一个是小米科技。
这两个企业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甚至可以说是引领了各自行业的发展,掀起了比硬件,拼性价比的浪潮,同时,消费者是从中获益的,有人说,没有小米,现在我们用的手机不可能如此智能和价格低廉。小米和乐视做了什么,他们就是将手机和电视的制造硬件及成本显性化,换句话说,就是将原来消费者不懂的东西,让消费者清晰,让消费者很明白的去选择商品,而之前,消费者购买手机可能只是看看屏幕大小,是不是彩色的,有没有摄像头,再看是不是名牌,诸如此类最基本的信息,做出选择,对于消费者而言,颇为无奈,对于社会甚至行业来讲,实属幸事。
如果将文化咨询作为一个商品来讲,身为一家咨询机构,是不是也存在义务,将文化咨询中的某些不为人熟知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就是说咨询也可以分“软件和硬件”,暂且不谈这样做的难度系数和可行性,至少笔者认为,这样做对整个行业来讲,绝对是一种引领,也可能就是未来的趋势。
一方面,可以让客户和咨询机构对咨询内容更好更快的达成共识,目前来讲,只是基于项目建议方案的讲解及沟通,这和建议书的质量,讲解人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很主观,也非常片面。更重要的是,对咨询界本身也是一件好事,近年,咨询企业逐渐增多,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咨询机构专门靠“忽悠”来赢得回报,并没有实质的内容,他们做文化项目,就是写个手册,做两张宣传海报,然后做几场洗脑式的培训,仅此而已。而有的企业,是靠真正的为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可持续健康发展助力而存在的。
如何让客户区分那些才是后者?在这里笔者引入一个概念,文化咨询“硬件+软件”:
➤ 所谓的文化咨询硬件,就是咨询的成果,硬的东西,一二三,非常清晰,可以是文化手册,可以是调研诊断报告,或者几场培训;
➤ 所谓的软件是什么,就是那些隐晦的、很重要的但没办法用语言清晰表达的东西,比如咨询的方式,开放参与式的体验,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创造超越客户预期的实际效果等等。
无疑,后者才是未来咨询的方向,恰恰这些软件是结果导向的,没发生之前,无法提前精确报价,未来的咨询内容,一定是会逐渐清晰和明朗的,客户对于文化咨询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入,好的咨询机构一定是和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顾问式合作关系,因为客户分得清,谁在真正为他们思考,因为客户知晓,谁为他们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谁给他们制造了惊喜。
分清咨询的软件和硬件,很关键;
识别除咨询硬件之外的软件,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