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洞见>新闻中心
五个原则,「导演」好一场组织变革


作者:张巍      来源:同心动力


作者:张巍--同心动力管理咨询副总

来源:同心动力企业文化与管理(ID: topduty)


昔日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索尼正在离我们远去,如今的宝洁、雅虎、联想等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仍旧深陷困境,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许,在不远的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在变革时代大潮中摇晃飘零,甚至是应声倒下,而这些都不足为怪,因为一个企业只属于一个时代,而鲜有企业可以属于多个时代。毕竟,在“始终不变的变化”面前,大多数企业都是被动且无奈的存在。


这时,我们不禁会想起达尔文那句回味深长的言语:能够长期存在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有智慧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是的,变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在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更加是在正在发生着深刻且剧烈变革的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都愈加清晰地体味到其中的味道。


既然变革之剑已经横在了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脖颈之上,那么,作为企业的领路人——企业家和管理者,究竟应该如何更好的扮演“导演”的角色,究竟又如何“导演”好一场组织变革呢?笔者从亲历的组织咨询的过程入手,从正在面临变革的企业关注出发,以“导演”组织变革的几个原则视角为主线,就“如何导演好一场组织变革”为大家出谋划策。

 

1、原则之一:先整体谋划,再步步为营


企业要变革,大多来自于既有的资源获得已经不能持续,原有的生存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的美好期许已经渐行渐远……这些变革的急迫感往往是有企业的高层领导和管理者所最先树立,并持续传播,继而演变成“我们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的群体焦虑,从而最终成为将组织推向变革路径的有效动力。


动力已经形成,变革行动在即,这时,往往就会形成一场组织变革容易进入的一个陷阱误区:抓紧行动,先走一步再说!于是乎,很多举措陆续出台,很多行动相继发出, 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反正都是为企业好。于是,人人出拳,结果一个向好向前的组织,被自己随意而出的一顿组合拳打得找不到北了,变革还没切实推进,原有的经营管理秩序就已经分崩离析,结果,不变还能活,结果一变却要死了,整个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变得一片狼狈田地为哪番?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用组织变革的原则来解释,就是要:先整体谋划,再步步为营。


作为一场组织变革的“导演”,必须要征得投资人的中意(上级和员工的拥护),对得起观影的观众(企业全员),必须要从立意(让企业更健康持续和具有竞争力)出发,瞄准市场票房(企业员工的认可与好评),依据剧本(变革行动方案),精心谋划和排演(变革计划预案),再反复拍摄和剪辑(步步为营推进变革),进而最终产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取得有成效的变革)。


作为组织领导和管理者,必须要整体谋划,就像下象棋一样,看好未来三步棋,走好当下这一步,而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只有通盘考量才能步步为营,走一步看一步只会导致一步不如一步,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组织领导必须在发起一场组织变革时仔细权衡,做好最充分的预想和预演,再慎重都不为过,因为一但一场组织变革正式启动,就只能临时性机动干预,而再也没有了任何深思熟虑的机会。


2、原则之二:先意愿摸底,再付之行动


组织领导和管理者已经对变革理论了然于胸,也做出了必要的系统性安排,对变革的目的、举措、成效预判、风险提示等都做出了详尽的安排,那是不是就可以大胆的行动了?这时,一场组织变革容易进入第二个陷阱误区就会显现出来:变就行了,管大家怎么看! 


作为组织变革的谋划者,组织领导纵然对变革具备了宏观走向的判断和微观细节的把控,也要充分摸底组织管理者群体和广大员工的变革意愿,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抛却了“民心”的变革,即便路线再正确,目的再纯粹,路径再清晰,也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力。这就是组织变革原则之二:先意愿摸底,再付之行动。


意愿摸底,表面上是是征询变革的群体意愿,但实际上,是在评测组织变革的群体接受度,是在判断变革究竟应当以何种节奏进行。从更广泛的目的上来说,意愿摸底更是群体变革心态的测评(具不具备进行变革的积极心态?)、变革支持的获取(有没有支持变革的充分力量?)、变革建议的收集(有哪些变革的具体建议和举措?)、变革风险的提示(需要提前屏蔽哪些变革的风险?)。只有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一场组织变革才能行稳、有力、致深、有效。


3、原则之三:先高层引领,再全员跟进


当一场组织变革已经系统谋划,而且就组织群体的变革意愿进行了充分摸底,那就可以真正步入行动环节了,但在变革行动中,往往也有诸多的陷阱误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万事俱备,让他们开始变吧!  


组织变革,事关整个组织,每一个积极的力量都不可能置之度外,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更应该将自己作为是变革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而不能奢望于讲讲话、念念稿就可以使别人完成变革大业。变革要想成成功,必须高层先行,正如:先高层引领,再全员跟进。


变革引领要着重关注三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高层领导集体,有时候,变革中的高层领导总是会担心组织员工群体对变革的支持度,殊不知,对变革最大的支持就是高层领导自身的信心决心,对变革最大的背书就是高层领导自身的行动表率,领导先行组织才会行,领导不行再推进都白搭。


第二个群体是中层管理团队,作为组织运转的中坚力量,中层管理团队要对上承接高层的变革意志,对下传递高层领导的变革决心,是变革力量的中枢环节。


第三个群体是骨干员工代表,要以关键带动全员,以骨干带动普通,形成变革意志的层层传递,以此真正形成“高层引领、中层跟进、基层拥护”的变革局面。


4、原则之四:先文化变革,再管理变革


某些组织变革的重心在于管理变革,即管理者往往认为:哪里有管理问题就变哪里,而这也是诸多企业变革不成功的陷阱误区之一。组织既然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存在,那组织变革也必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场组织变革中,对症下药的“点对点精准打击”往往只是改变了表象而没有动其根本,本末倒置自然会使组织病变得不到根本性医治,从而导致还会有旧病复发的风险。那应对的策略就是要:先文化变革,再管理变革。


文化是软性和感性的,管理是硬性和理性的,两者互为一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如果说文化是土壤,那管理就是作物,土壤不健康,再好的作物也难以成长好;如果说文化是磁场,那管理就是螺钉,磁场在螺钉才会排布有序,磁场不在螺钉就会散乱一堆。


文化是组织的指挥棒,指挥着各类管理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同向作用,正所谓:同一个声音,同一个指向,倘若一边强调“严格控制风险和完善查错机制”的管理,一边倡导“创新没有失败”的文化价值,那企业就会面临两难境地(创新势必会有出错风险,最保险的方式就是不创新),组织也势必会走向别扭和矛盾体。只有管理手段体现文化导向,文化导向支撑管理,最好是文化与管理同时变革,而且文化变革领先管理变革半个到一个身位,组织才有最大可能以协调姿态步入改革的快车道。 


5、原则之五:先求易见效,再攻坚克难


当一场变革已经真正发起,信心就成为了一个很敏感的词语,信心积蓄得力,变革就会势如破竹,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信心受挫,变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出现自我否定的开倒车现象。正因为如此,在变革过程中一定要珍重最报告的变革因素——信心。


从信心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组织变革中的又一个陷阱误区:好大喜功,直击疑难险重!其实,很多企业就是倒在了在短时间根本性解决组织问题、使组织在短期内完成根本性转变的美好愿望上,也有很多企业在攻坚克难的进程中搁浅了变革航程,不得不偃旗息鼓,不得不重打锣鼓另开张。而正确对待的原则是:先求易见效,再攻坚克难。


纵然直面关键问题的决心值得称赞和鼓励,但疑难险重极容易挫伤幼小的信心,而是变革之旅刚出发就夭折。而此时,更要注重策略战术和方式方法,要选择组织成员普遍关切的、阻力较小的、支持较大的、容易成功的、成功好可以取得良性反应的方面予以改革,例如:撤换掉大家都认为态度能力业绩不达标的众矢之的管理干部,删除掉大家普遍认为影响效率的不合理流程环节……以此积累信心,赢得支持,以使变革行动走得更加坚定。而通过一个个小胜利积累了足够的变革信心和必胜决心后,才更有底气去迎接疑难险重的挑战,才有可能使变革渡过深水区,赢得攻坚战。


变革是一场工程,每个环节都相互咬合,彼此共同支撑;


变革是一场征程,每一步都决定着前路,走的是否坚定;


变革是一场游戏,每个设计都扣人心悬,丝丝入扣结局;


……


作为组织领导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知晓组织变革中的原则,需要以理性的判断和感性的召唤,与组织成员一道开辟从未有过的探索,真正“导演”好一场组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