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洞见>新闻中心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工人”


作者:董朝--同心动力咨询总监      来源:同心动力企业文化与管理(ID: topduty)


作者:董朝--同心动力咨询总监

来源:同心动力企业文化与管理(ID: topduty)


最近,笔者在与客户交流的时候,探讨了社会文化、个人追求以及教育机制等问题,这些话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脱离社会文化去谈教育是狭隘的,相互联系起来思考,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德国,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一位家境富裕的德国初中生坦然地表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人。这个例子并非个例,而是反映出德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德国只有25%的初中生会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这条路,而65%的初中毕业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来看看德国的教育机制,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验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文理中学是将来为上大学做准备的;实验中学注重实践课教学,以传授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为核心;普通中学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主。


普通中学毕业的青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选择一项专业,再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考,被录取后学习三年,每周有3-4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1-2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企业与学校共同担负起培养适用人才的责任。职业教育期满后,学生还要参加统一资格考试。


双轨制教育使大多数年轻人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项从业技能,为就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备受德国企业界的欢迎。


而在中国,大学连年扩招,生源逐年增长,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却成了明日黄花。只有那些学习成绩很差、升学无望的学生才去那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就连学校本身可能也不重视中专的学生教育,学校变成了赚钱工具,为“差生”提供了一个去处而已。


这背后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和教育机制的差异。


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子曰:“学而优则仕”,我们日常生活中,小考、中考、高考、考研、公考等等是典型现象——极多的人通过这几种考试来确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还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人读书的动力就是功名利禄、香车美女,读书、考取功名、拿到学历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就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背后的假设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


德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大部分家长和孩子并不认为只有读大学才会有出息,这是为啥?高级职业、岗位不都要求高学历吗,难道在德国农民也可以精选总统吗?并非如此,其根本原因是,德国做到了多元职业的相对平等,也就是说,在德国,蓝领的收入并不比白领低,不仅如此,蓝领的社会地位也很高。这就难怪了,人往高处走没错,但如果行行出状元呢,大家的方向就多元了,成功的范畴就非常广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德国年轻人喜欢当蓝领,因为蓝领待遇高、地位也高,是让人羡慕的职业。


某种意义上,我们大部分人对成功的定义比较狭隘,实现手段也相对单一,虽然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增加了一些新职业,但大部分人的教育思想仍然没有改变。让孩子刻苦学习、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固化流程,一切为了成绩,考试从一种手段变成了一种目的。


总体来看,社会文化与教育机制的不同,导致了思想与行为的差异,社会要想步入更合理、更高级的文明状态,就需要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思想的扭转和机制的改革都很重要,现在来看,我们并不缺少中专,也不缺少各种职业,但是职业分贵贱、学校分高低这种文化的存在,使得机制难以有效运转。毕竟,谁会希望自己低人一等呢?


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当我们意识到职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地位的划分时,我们才能真正迈向多元化和进步的社会。


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以自豪地说出“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工人”,我们的父母可以因孩子成为蓝领而感到骄傲时,那时的社会才真正实现了职业之间的高低贵贱的弱化。这不仅是一个社会进阶的标志,更是我们对每个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充分肯定。那时,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多元的社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