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中国水利行业研究报告》
7.2.7. 北京艾力泰尔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新兴企业)
一、报告摘要
中国水利行业正经历一个由国家战略、技术创新和环境挑战共同驱动的高速发展与深刻转型期。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引下,水利行业已从单一的防洪抗旱功能,全面升级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战略基础设施。
投资规模持续创新高,国家水网建设成为核心驱动力,预计未来十年将保持万亿级投资规模。智慧水利和数字孪生技术是行业技术变革的核心,正加速落地并催生新的市场增长点,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AI大模型在水文数据分析、汛情模拟、应急决策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决策精准性。
然而,行业发展也面临资金缺口、投融资模式瓶颈、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以及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等严峻挑战。传统的项目盈利模式亟待优化,需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兼容的路径,如水利基础设施REITs和蓝色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
展望未来,中国水利行业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构建韧性更强、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加强水权交易、完善水价机制、推广生态补偿,并积极参与全球水治理,中国水利行业有望在全球水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将水利建设摆在基础设施之首,并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其列为重点项目,凸显了其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人工修筑水工建筑物,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调节和分配,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更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2024年前10个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已超万亿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充分展现了其作为经济驱动力的强大势头。
1.2. 研究方法与边界
本报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有文献、行业报告、政策文件和专家观点的深度梳理与分析,构建全面的水利行业认知。研究边界主要聚焦于中国水利行业,涵盖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水力发电、农田水利、城市供排水、水环境治理和智慧水利等子领域。时间跨度上,报告回顾了行业近期发展(过去五年),并对未来十年(2025-2035年)的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数据来源主要基于公开可获取的政府报告、行业协会数据、企业财报及专业研究机构分析。
1.3. 报告逻辑架构
本报告将遵循“总-分-总”的逻辑架构,首先通过摘要和引言概括行业全貌,随后深入剖析水利行业的定义、生命周期、产业链、宏观环境、监管体系、市场供需与竞争格局。接着,报告将拆解行业核心环节的价值与壁垒,并通过标杆企业案例提供实证分析。在盈利模式、驱动与挑战、风险预警体系的详细分析后,报告将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最终形成核心结论与针对性建议,并在附录中提供补充信息。
三、行业全景认知:定义与生态
3.1. 行业基础界定
水利行业的核心定义是为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建设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通过人工修筑水工建筑物,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水利行业的范畴广泛,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 工程类型多样化:涵盖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航道整治工程、跨流域开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等多个主要分支。
· 水工建筑物是基础:水利工程的基本组成是各种水工建筑物,包括挡水、泄水、进水和输水建筑物,以及专为河道整治、通航、过鱼、过木、水力发电、污水处理等特定目的服务的特殊功能建筑物。
· 全产业链覆盖:上游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输水管道等;中游涵盖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等服务;下游则主要包括政府城投公司、水力发电产业和辅助电网输配电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水利行业被确立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将其建设摆在基础设施之首。水利建设旨在确保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我国水利投资主要投向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含国家水网、引调水、灌溉)、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三大领域。水利部负责拟订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组织编制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并统筹保障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家通过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水价形成机制正在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利用良性运行。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属于“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的“76水利管理业”。
3.2. 行业生命周期与周期性
中国水利行业正处于一个由政策、技术和环境挑战共同驱动的转型与高速发展阶段,其生命周期特征表现出显著的政策周期性、投资增长性以及对重大灾害的响应性。
· 行业生命周期阶段:从数字化迈向智慧化,处于高速发展期。中国水利行业自上世纪70年代经历“信息化起步”、“金水工程”、“数字水利”等阶段,目前已全面迈入“智慧水利”的全新发展阶段,并被视为未来十年的“黄金十年”。这表明行业正处于一个由技术创新和政策驱动的高速发展和转型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 投资周期性与政策强关联:五年规划是核心驱动。中国水利行业的投资具有显著的政策驱动周期性,与国家五年规划(如“十四五”和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紧密相关。例如,“十五”期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600多亿元,而2020年至2022年计划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达1.29万亿元。2024年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达到1.35万亿元。
· 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突破万亿大关: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已连续三年(2022年、2023年、202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2022年完成投资10893亿元,同比增长43.8%,2024年前10个月完成投资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1.7%,2024年全年水利建设投资创新高达到1.35万亿元。这反映了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高度重视和投入。
· 重大灾害事件是投资和政策调整的催化剂: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如2003年淮河洪水、2005年珠江洪水、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及多地洪涝灾害)是推动水利建设投资和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暴露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促使国家加大水利建设力度,例如2010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 技术突破驱动行业升级,数字孪生是核心: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发挥核心作用,特别是数字孪生概念牵引技术走向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被创新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资源科学调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智慧水利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5年数字化投资占比将达到2.2%,带来每年超200亿的市场空间。
· 投资结构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投融资新格局正在形成,财政资金、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力。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并已实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第一单上市。然而,水利项目财务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仍是吸引社会资本的挑战。
· 水利建设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被视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强基础、防风险、惠民生和稳就业、稳增长具有多重功效。它直接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装备、泵阀、管道、施工设计等传统相关行业发展,并随着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带动新型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发展。
· “绿色金融”和“气候韧性”成为新的非传统周期性驱动因素:绿色金融通过支持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以及气候韧性通过构建国家水网、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正在引入新的投资方向和政策重点。例如,规划超大型水利工程组建国家水网以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与洪涝灾害。
· 行业管理体制和节水政策持续深化:水利部持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包括全面建立健全河湖长制、加快完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如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等。这些改革旨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 “十五五”规划将继续聚焦水安全保障和高质量发展:水利部正在谋划“十五五”重大水利规划、项目和政策,将持续聚焦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和数字孪生水利等重点领域,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并保障国家水安全。
·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薄弱环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曾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部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和智慧水利应用,并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
·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中国水利影响力:中国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合作,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经验和方案。例如,在非洲建设的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和苏丹麦洛维大坝,以及援助吉尔吉斯斯坦的灌溉系统改造项目,均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代表性项目,展示了中国水利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应用。
3.3. 产业链生态图谱
水利行业产业链条长、覆盖广,上中下游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 行业整体投资规模与驱动因素显著增长:中国水利工程建筑行业受“宽财政”政策预期驱动,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2024年进一步增至1.35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十四五”规划,预计“十四五”期间水利工程规划总投资额将达到6.1万亿元人民币,计划完成投资额3.9万亿元人民币,比“十三五”期间的2.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0.8%。
· 上游环节涵盖多元化材料与专业服务:水利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建筑材料、输水管道、水电设备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等服务。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材、砂石料、木材是核心投入,其中2022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3亿吨,同比下降10.4%,未来产量预计将保持平台期。输水管道包括钢管、混凝土管、塑料管。水电设备则涵盖水轮发电机组、变压器、开关柜、水泵、阀门等。主要工程咨询企业包括中国电建、华昆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咨智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要机电设备制造商有东方电气、哈电集团。
· 中游环节以工程建设为主导,央企实力雄厚:水利行业中游核心是水利工程建筑企业,业务类型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和施工。水利工程按项目可分为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航道及港口、供水及排水工程。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央企,2020年营业收入达182.45亿元人民币。其他主要施工企业包括水发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营收452.29亿元人民币)、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2020年营收201.64亿元人民币)等,这些企业在大型水利枢纽、引水工程、水电站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多项国家级奖项。
· 下游环节以政府主导,运营维护与智慧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水利工程下游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城投公司和港口企业等使用方和运营者。政府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扮演主导角色,负责规划、审批、监管,以满足防洪、灌溉、供水、生态保护等公共利益需求。城投公司是重要的投资者和运营者,承担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职责。港口企业则推动港口航道整治、防波堤建设等水利工程发展。此外,智慧水利服务作为新兴下游应用层,涵盖水资源管理、防汛指挥、供水管理、排水管理、农水管理等多个领域,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 智慧水利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智慧水利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在国家政策和万亿级投资驱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2023年智慧水利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达到294.5亿元人民币。其产业链涵盖感知层(水位计、水质传感器、流量计、监控摄像头等硬件设备)、传输层(5G、光纤、物联网)、平台层(云计算、大数据平台、AI算法框架)和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旨在实现水利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升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决策能力。
·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水利中加速落地:数字孪生技术是智慧水利建设的关键路径,尤其在流域、水网和工程层面。目前,七大江河数字孪生体系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已有49处灌区完成数字化改造,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在重点区域的覆盖率显著提升。这表明行业正从传统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通过数据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实现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监测和管理。
· 智慧水利领域涌现出众多专业服务商:随着智慧水利市场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的企业。例如,玫德集团提供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河湖长制等应用方案;软通智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提供智慧水利水务综合解决方案,并有罗湖区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海淀区补水循环水网数字孪生项目等成功案例。其他核心企业包括水发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长江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世窗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和宇视科技等。
· 中国水利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水治理与国际合作:中国水利工程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合作,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经验和方案。例如,中国企业在刚果(金)建设并运营的布桑加水电站,是该国第一座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设备和技术的大型现代化智能水电站,年发电量约占刚果(金)全国的十分之一,并实现了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技术等重大突破。此外,中国还援建了苏丹麦洛维大坝、吉尔吉斯斯坦灌溉系统改造项目、非洲数千口水井,并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 水利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尽管智慧水利发展迅速,但仍面临挑战,如人力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人工误差、预警机制不完善、信息统计分析智能化水平不足、“四水问题”和“四乱”问题缺乏智能应对手段,以及数据孤岛、缺乏统一标准和难以共享等问题。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将更多采用遥感、GIS、GPS等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监测和管理水平,并向综合化发展模式演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发展环境解构:宏观与微观
4.1. 宏观环境
4.1.1. 政治
水利行业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已从单一的防洪抗旱功能升级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年5月25日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旨在构建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的综合体系,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是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政策强调“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并坚持“人水和谐、绿色生态”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国家水网建设全过程。自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以来,中国水利工作重心已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重点加强对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及行政事务的监管,并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还强调加强政策保障和科技支撑,包括健全水网良性运行机制、完善水权水市场改革、加快水网供水价格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以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10元解锁行业研报